近年政府面臨龐大財政赤字,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土地收入大減。截至目前為止(2025年2月10日),政府在2024/25財年只賣出3幅住宅用地,總成交金額約為22.46億元,與政府先前預測地價收入達330億元比,達標率僅為一成左右。由於地產市道疲弱,發展商去貨進度緩慢,影響其投地意欲,而市場上更頻頻傳出政府官地流標的消息。有見及此,有聲音要求政府檢討賣地政策,以防止再有官地流標,影響市場信心。本文亦藉此探討三種政府出售官地的方法及其利弊。
即按筍盤搜尋揾心水工商舖盤
自香港開埠以來,政府都會定期推出土地拍賣以應付社會的需求。通過土地拍賣,各個買家在拍賣會上舉牌競投。若投價最後的銀碼較官方內定的底價為高,則該地皮就由最後出價的買家投得,否則該土地便由政府收回。翻查過往紀錄,信置、中國光大集團、維德集團及中銀香港曾在1997年合組財團,購入位於小西灣的地皮,作價達118.2億元,成為當年有記錄以來最大宗住宅地皮成交,而該地皮後來發展為大型住宅屋苑藍灣半島。
在常規土地拍賣制度下,賣地的過程一般較為公開透明。拍賣會的各參與者都能觀察他人的出價意向,清晰了解拍賣地皮的規則和結果,從而讓各持分者有效地作出決定。此外,土地拍賣制度能促進市場競爭,各發展商及買家都可以透過競標來獲取土地使用權。在「價高者得」的原則下,能為土地支付最高價格的買家得以投得地皮,這確保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,而政府亦能將土地收入最大化,從而支撐政府的財政開支。
不過,在亞洲金融風暴下,香港地產市場受到嚴重打擊,樓價由1997年持續下跌6年,跌幅達到七成。在逆市下,當政府仍定期推出土地拍賣將會令土地供過於求,地價受壓會加劇樓價的下跌。有見及此,政府在1999年推出申請售賣土地表,亦即坊間俗稱的「勾地表」。「勾地」的意思就是在土地正式掛牌出讓前,由對該地皮感興趣的申請人向政府表明購買意向。申請人需要向政府提交出價,假如價格大致上符合政府所評估的底價,則政府將會把地皮公開拍賣或招標。根據政府的資料顯示,在制度實施期間,一共有58幅土地被勾出,當中包括49幅住宅用地。
在2004年,政府全面實施「勾地」機制賣地,並停辦定時拍賣土地的制度。措施令香港的土地供應減少,扭轉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土地供過於求的局面,樓價亦在2003年沙士疫情後回穩反彈。雖然「勾地表」制度令香港樓價止跌,但政策令香港土地供應大幅減少,並導致香港的房屋供應下降。過往地產市場上房屋供過於求的局面更演變為供不應求,樓價在2003年後大幅上升。由於發展商可按市場及自身的情況揀選感興趣的地皮作拍賣,這導致發展商可以主導香港的土地供應,而政府則失去控制土地供應的主導權。
由於「勾地表」制度被市場認為是導致香港樓價上漲的元兇,而政府亦銳意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以平抑樓價,因此,2013年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取消勾地制度。在近年,政府一般會採取招標的形式出售官地。政府會在每個財政年度或季度制定賣地計劃,向市場指出政府將在期內出售那些地皮,以及會將那些土地進行招標。一旦政府就地皮發表招標公告,申請人可在截標日期前遞交標書,並標明地皮的意向價。在制度下,地皮以價高者得,但意向價必須高於政府內部所訂立的底價,否則地皮將會流標,並由政府收回。與土地拍賣制度相比,由於申請人之間不需求就地皮進行競價,所以政府未能將土地收入最大化。不過,在地產市道的高峰期下,招標制度確保政府能收取龐大的土地收入,以維持財政盈餘。
翻查紀錄,龍光地產及合景泰富曾在2017年買入鴨脷洲內地段第136號的住宅用地,作價約168.56億元,是有紀錄以來最大宗住宅地皮成交,住宅物業則發展為豪宅項目凱玥。在同年,恒地以約232.8億元投得前中環美利道停車場的地皮,樓面呎價達50,000元,創有紀錄以來最高的樓面呎價。項目則發展為甲級商廈The Henderson,並在2024年入伙。此外,新地及恒地更先後以約422億元及508億元投得西九龍高鐵站上蓋及中環新海濱3號的商業地皮,是有記錄以來作價最高的兩幅商業地皮。
近年地產市場轉弱,在土地招標制度下,一旦發展商就地皮的出價不及政府的底價,或者正在招標的地皮未有收到任何標書,地皮則會流標,令市場的信心受影響。然而,即使政府重推「勾地表」制度,但發展商將重新主導土地供應,令政府難以控制土地供應及扭轉房屋供應「頭輕尾重」的局面。因此,政府表明不會重推「勾地表」制度。從2024/25財年的賣地紀錄中,為確保地皮不會流標,相信政府或「一鐵一局」將會推出規模較少的地皮,或將原本的大型項目拆細,從而減低發展商的風險,在逆市下確保他們仍有一定的投地意欲。
有需要尋找最合適和最優惠的工商舖歡迎查詢美聯工商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