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美國打開國際關稅戰,對香港累計加徵54%關稅,同時特別點明取消「小額包裹免稅」,廢除「小額包裹免稅」政策。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外向的國際自由港,這波衝擊直接撼動香港依賴美國市場的中小企業,令轉口貿易和物流業面臨壓力。
這場關稅風暴的影響遠不止於出口企業。隨著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加劇,香港工商舖市場也可能出現連鎖反應。營商空間轉低迷,可能致使中小企退租,加劇甲級寫字樓及工業大廈的空置率,而核心商業區如銅鑼灣、尖沙咀的商舖租金本來已較疫情前大幅下跌,美國此舉無異於雪上加霜,令香港工商租金進一步受壓。這場由關稅引發的經濟危機,正在重塑香港的商業地產格局。
中小企及工商舖業主又該如何應對,才能在逆境中求生存、甚至尋求新的發展機遇?本文將從三個關鍵維度深入分析關稅對香港經濟的影響:首先探討中小企業面臨的直接衝擊,其次剖析工商舖市場的連鎖反應,最後提供具體可行的應對策略,幫助企業主和物業投資者在這場危機中找到新的出路。
即按筍盤搜尋揾心水工商舖盤
中小企業的生存危機
自美國對香港加徵關稅以來,香港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。這項政策不僅直接增加了出口成本,更對香港的整體經濟產生了連鎖效應。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曾表示,政策對美國市場佔比較重的中小企造成致命影響。
原本800美元或以下輸美小額包裹享有免稅優惠,美方宣佈將於5月2日起向經國際郵遞投寄的小額包裹,按其價值收取90%或75美元關稅,以價高者計,再於6月1日起倍增至每件150美元,使小型包裹出口成本大幅上升,重擊網購平台。
快遞公司DHL指,雖然公司尚未收到有關資料,但仍要視乎美國海關處理情況,目前繼續根據相關海關條例和法規,處理進口美國的貨件,並將密切留意有關情況,協助客戶應對下月生效的變更。
一旦政策生效,此波成本將有可能被轉移至中小企,嚴重壓縮中小企利潤率,香港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將大幅上漲,使其相較於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產品失去價格競爭力。許多原本利潤微薄的中小企,可能因此難以維持在美國市場的業務。
訂單流失帶來的是現金流危機。許多企業反映,美國買家可能會轉向其他供應商,減少甚至取消對香港中小企的訂單,又或轉單東南亞。這將直接衝擊中小企的營收,使其面臨生意難以為繼的困境。特別是加劇那些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中小企的現金流壓力,連帶影響供應鏈上下游合作廠商。為這些出口企業提供原材料、包裝、物流服務的本地供應商也有可能會出現經營困難,形成惡性循環。
中小企經營困難,可能難以負擔高昂的租金,要求業主降低租金或選擇退租,導致工商舖業主的租金收入下滑,甚至牽起中小企業倒閉潮,直接導致商舖需求萎縮,進一步增加空置率,加劇了市場供過於求的局面,進一步壓低租金和物業價值。
除了本土中小企業縮減辦公規模外,跨國公司撤離香港的趨勢也在加速。許多外資企業將地區總部遷往新加坡,導致中環、金鐘等核心商業區的甲級寫字樓空置率飆升。為留住租戶,業主們不得不提供更優惠的租賃條件,包括延長免租期、提供裝修補貼等。在關稅和經濟不確定性的影響下,工商舖市場的投資氣氛可能變得低迷。投資者可能會更加謹慎,減少對工商舖物業的投資,導致市場交易量下降,前景不明。
銀行可能因為風險增加而收緊對工商舖的按揭貸款,令業主面臨更大的財務壓力。這將使得業主更難以通過貸款來應對財務困境,甚至可能面臨物業被銀行收回的風險。
面對美國關稅的衝擊,所謂「有危就有機」,業界並非束手無策,積極開拓新的市場空間,尋求應對之道,就能在逆境中找到新的發展機遇。
港府今日(8日)提出七招應對美國關稅制裁,當中提到全面把握國家發展機遇,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,並加強國際交往合作,積極深化區域合作,簽訂更多自貿協定,為香港中小企提供了新的市場機遇,特別是在內地龐大的消費市場中尋找機會。
另外,2024年香港產品出口至美國的貨值其實只佔香港總出口總值0.1%,而美國在香港整體貨物出口的市場佔比亦大幅縮減,由2018年的8.6%縮減至2024年的6.5%。相反,自2019年起,東盟市場份額由7.4%上升至8.7%,超越美國成為香港第二大貨物出口市場,僅次於內地,可見香港在新興市場的機會點。
香港貿發局的調查顯示,在應對美國新一輪加徵關稅措施方面,香港出口商認為最合適的四項策略是分散採購、開拓新市場、轉移生產線及減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。而通過與其他企業加強合作,例如共同採購、共同行銷等,此舉更可節約能源、減少浪費,降低生產成本,助中小企在新興市場站穩陣腳,提升利潤空間。
政府一直以來專門為中小企推出「BUD專項基金」,為企業拓展新市場提供了有力支持。該基金為每家企業提供最高600萬港元的資助,協助企業推行有關發展品牌、升級轉型和拓展內銷的項目。中小企亦可申請「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」,讓中小企業獲得信貸擔保支持,大大提高獲得貸款的機會。
除了傳統B2B模式,跨境電商轉型也是重要出路。企業可積極發展電子商務,開拓線上銷售渠道,擴大客戶群體。部分中小企跨境電商銷售額逆勢成長,透過不同社交平台直播帶貨,開拓網上市場,分散風險。政府亦一直提倡推動產業多元化,加強數字貿易經濟的發展,協助港企「走向世界」。
傳統的固定租金模式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未必最貼合中小企客戶所需,靈活的租賃方案反而有可能成為留住租戶的關鍵。最近短租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,將空置舖位轉化為快閃店或共享工作室,不僅能減少空置損失,還能為物業帶來新鮮活力,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收益。
工業大廈的轉型尤為迫切。隨著傳統製造業外移,將工廈空間優化,改造功能空間,亦不失為一個好對策,葵涌、觀塘有業主推出「迷你倉+辦公室」混合單位,甚至有商舖的轉型方向更加多元,透過結合咖啡店、共享辦公與展覽功能的社區體驗空間,商舖受到年輕品牌青睞,間接帶動商場人流,實現雙贏。
為了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美國對香港加徵關稅,以下是一些常見問題的解答:
美國對香港加徵關稅,對香港中小企和工商舖業主帶來了巨大的衝擊。然而,挑戰與機遇往往是並存的。香港人向來以靈活、堅韌和創新著稱。香港可以藉此機會,推動產業多元化,提升自身的競爭力,尋找新的發展機遇。通過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、加強國際合作、產業升級轉型,以及開拓東盟市場,香港中小企可以在危機中找到新的生存和發展之路。只要業界和社會各界齊心協力,共同應對挑戰,香港一定能夠克服困難,在逆境中飛揚,再創輝煌。
按此可尋找合適的按揭計劃以購置物業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