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部都會區2025:片區開發試點收22份意向書︱下半年起陸續招標 - 美聯工商舖
【工商舖學堂】17/04/2025

北部都會區2025:片區開發試點收22份意向書︱下半年起陸續招標

【片區開發】,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邁入關鍵階段!發展局最新公布,洪水橋/厦村、粉嶺北及新田科技城三大「片區開發」試點,截至2025年3月31日已吸引22份意向書,包括長實、恒地、新地等龍頭發展商。本文深度剖析北部都會區的規劃理念、片區功能定位,以及「片區開發」模式如何加速香港轉型,打造大灣區科創樞紐。

北部都會區片區開發是什麼?

「片區開發」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創新且多元的發展模式之一,旨在引入私人市場力量,加速建設。政府將選取具規模的土地,包括商業及公共設施用地,交由發展商綜合規劃和發展,以期更有效運用資源、提速建設,並減輕政府財政負擔。

https://www.nm.gov.hk/images/img-four-zones.jpg

北部都會區片區開發規劃圖(資料來源:北部都會區網站

https://cdn.hk01.com/di/media/images/dw/20250101/950915164960460800432610.png/b0ClkLSZgaeP6XrFf6ZojYgrykQCfXz6D52Lyg-di8o?v=w1920

圖為粉嶺北新發展區試點。(發展局文件圖片)

片區開發核心機制

整片統籌開發

將土地、基礎設施、產業設施及公共配套納入同一規劃和管理單元,從傳統的單點開發轉向整片區域的宏觀統籌,打破過往零散發展模式,強調整體協調性和綜合性。

多元用途綜合開發

在同一片區內同時進行住宅、商業、工業及公共設施等多用途開發,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業布局有序性。

市場化運作

政府以招標形式將片區土地交由私人發展商開發,發展商需負責土地平整和基建,完成後可自行發展住宅用地,公共設施則交回政府管理。

風險分攤機制

透過片區開發,政府可減輕財政負擔,提前回籠資金,發展商則通過土地升值和項目開發獲利,促進項目加快落成。

政策創新借鑒

此模式借鑒內地公私合作(PPP)制度,強調基礎設施融資和企業深度參與,促進產業發展及城市功能提升。

四大功能片區定位|就業機會+住房供應全面解鎖

創新科技片區:「香港版矽谷」新田科技城

片區定位

對接深圳河套區,建設香港版「矽谷」,重點發展人工智能、生物醫藥、微電子等產業,預計提供約15萬個就業機會。

片區規劃亮點

預留約240公頃土地建設科研設施與企業總部;推出「科技人才簽證計劃」,吸引全球頂尖科研人才;與深圳共建數據跨境流通試點,破除創新要素流動壁壘。

商貿物流片區:洪水橋/厦村的樞紐角色

片區定位

香港西部經濟走廊的核心,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與供應鏈需求,預計創造約14萬個就業機會。

片區核心項目

建設「洪水橋站」作為港深西部鐵路(連接深圳前海)的關鍵節點;發展高端物流倉儲、跨境電商基地,推動「空鐵聯運」模式。

宜居生活片區:古洞北/粉嶺北新市鎮

住房供應

 預計提供超過12萬個住宅單位,其中70%為公營房屋,緩解基層居住壓力。

社區配套

規劃學校、醫院、文化設施,打造「15分鐘生活圈」示範區。

生態文旅片區:沙頭角與米埔濕地的綠色轉型

沙頭角開放計劃

逐步解除禁區限制,發展文化古蹟旅遊(如中英街)、海上休閒活動。

生態保育

擴大米埔濕地保護區範圍,推行「濕地緩衝區」開發管制,平衡發展與環境。

片區開發3大政策突破|企業必知投資亮點

土地整合新思維

棕地活化

收回新界北約1,500公頃閒置棕地(原用於貨櫃倉儲、廢品回收),轉型為住宅或產業用地,提升土地利用效率。

公私合作(PPP)

引入市場資本參與基建建設,例如以「建造-營運-移交」(BOT)模式開發口岸經濟區,促進基建投資與風險分擔。

跨境制度創新

稅務優惠

探索「港深科技園」雙重稅收減免,降低企業跨境運營成本,促進深港科技合作。

通關便利化

在河套地區試行「合作查驗、一次放行」的通關模式,促進人才流,提升跨境效率動。

智慧城市:數字化賦能片區管理

  • 建立「北部都會區數字孿生平台」,實時監測交通、能源、環境數據,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。
  • 推廣智能建築技術,如裝配式合成(MiC)加快公屋建設,提升建築效率和質量。

片區開發政策:優化機制保障發展

透明招標程序

政府將制定清晰的招標程序和評估標準,確保過程公平公正,並公開招標結果,以提升透明度及公眾監督。

  • 制定《發展協議範本》明確公共設施移交標準(如道路須符《香港規劃標準》第8章)。
  • 首個招標項目「洪水橋商業綜合體」預計2025下半年推出,市場關注「超額利潤分成」條款。
  • 建議採用「雙信封制」挑選投標者,並設立專班讓開發商參與基建設計及了解進程,以減少不確定性,提升投標意願。
  • 推動靈活財務安排,如容許調整住宅地積比、分期支付地價、放寬預售期限制及協助融資,增加投資信心

平衡公共利益

 政府將在招標文件中明確規定發展商需要提供的公共設施和服務,例如學校、醫院、公園等,以保障居民的利益和生活質素。

鼓勵社區參與

  • 政府將設立機制,鼓勵居民參與片區規劃和設計,收集居民的意見和建議,以打造更符合社區需求的新發展區。
  • 採取「政府主導、社區營造」模式,強調社區共融,避免過去新市鎮發展中出現的社區問題,提升宜居、宜業及可持續發展。

北部都會區如何改變香港?2035經濟轉型預測

經濟轉型:從金融獨大到科創驅動

北部都會區將推動香港GDP結構轉型,預計到2035年,科創產業佔比從不足1%提升至15%。

社會效應:紓解住房矛盾與青年發展

  • 新增住房單位可縮短公屋輪候時間至4年以下。
  • 打造「港深青年創客基地」,提供創業孵化與就業支持。

區域融合:粵港澳大灣區的「超級聯繫人」

通過北部都會區,香港可進一步發揮「一國兩制」優勢,成為內地企業國際化與外資進入大灣區的雙向平台。

片區發展:發展商搶灘佈局|22份意向書背後商機分析

長實、新地等巨頭競逐

市場估算住宅項目回報率達12-15%,商業地塊升值潛力更高。

基建債券融資

政府擬發行專項債券支援發展商,緩解利率上升壓力包括「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」和「基礎建設債券計劃」,未來五年每年發行債券規模約1,500億至1,950億港元,確保北部都會區等策略性基建項目按時推進。

風險預警

分段開發可能衍生公共設施銜接問題,發展商需提交「全期基建方案」作捆綁監管,保障公共利益和基建整體協調性。

北部都會區片區開發不僅是土地規劃的革新,更是香港突破發展瓶頸、融入國家大局的戰略選擇。如何平衡發展速度與質量、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平、商業利益與公共利益,將是決定北部都會區成敗的關鍵。儘管挑戰重重,但其成功將為香港開創「北科創、南金融」的雙中心格局,並為大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樹立典範。未來十年,這片土地將見證一座國際化新城的崛起,以及香港的又一次華麗轉身。

想緊貼「北部都會區」最新動態,掌握香港城市革新第一手情報?關注美聯工商舖

IBD 美聯工商舖